一切都不會改變的
Nothing is going to change.
《怪胎》(英語:i WEiR DO),是台灣第一部全程使用iPhone拍攝的劇情長片,由廖明毅擔任導演、編劇、攝影和剪接四大要職,並由林柏宏和謝欣穎領銜主演。導演從前導片《停車》拍上癮一路到正片《怪胎》,廖明毅全程都以 iPhone XS Max 完成作品,更以強迫症的病情來描述戀愛的起承轉合,前面詼諧可愛後面椎心刺骨,所有的事情再怎樣都有可能發生變化,只是該怎麼去接納面對。
🔚結局
很多人糾結在結局上面,大家認為的開放式結局,經過很多的QA後,觀眾也得到了導演的答案,反而是那些物品,鴿子、壁虎、拍立得、紅色沙發,各自解讀的部分比較多?如果沒有確切的解答,我想會是最好的處理方式,足以讓大家討論就算是一部好看的電影。
導演的設定是強迫症患者,這樣的設定讓前半段的誇張程度,剛好跟後半段產生強烈的對比,甚至強到覺得不是同一部電影,《怪胎》至始至終都沒有問題,反過來說每段感情都有自己的問題,但彼此都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,電影要說的很單純,就是有一方改變了這麼簡單,要說誰是渣男渣女,愛情沒有所謂的對錯,只有能不能接受而已。
🧼強迫症
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,其病發率跟氣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,英文中的obsessive–compulsive,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、完美主義、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,若用英文來看,我想強迫症是蠻適合來隱喻「愛情」的,因為強迫症(愛情)的症狀(忍受)範圍自己根本不自覺,並非電影裡的症狀才算有強迫症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強迫症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。
在群體當中我們會自然地尋找「認同」自己的人,跟他當朋友、聊天甚至是成為伴侶,那句「你懂我」就是認同彼此最好的證據,只是世事無常誰也料想不到,或許開始是那麼美好,也有可能無法走到最後,其實沒有誰比較愛誰的問題,陳靜自殺是因為「改變」而產生負面影響,讓她陷入鬱悶的情緒導致自殺,強迫症患者會因為任何的改變,形成強烈的排斥心理,但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,埋下了更嚴重又不易發覺的未爆彈。
🦎壁虎的叫聲
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壁虎的叫聲,牠總共叫了五次,我稱它為「愛情的進程」容我說明一下,1.因為OCD在一起,柏青跟陳靜在房間裡說著兩人會在一起的原因,在交往之前會因為彼此的某種「共同點」而互相吸引。2.給予承諾並發誓,柏青跟陳靜為了證明自己不會改變,給彼此「安全感」的證據。後來柏青的OCD突然好了,3.沒有共識,柏青提出去公司上班,陳靜不想要他去,但基於尊重選擇接受,漸漸沒有「共通點」是改變的開始。4.忍氣吞聲,柏青開始不愛乾淨,陳靜默默收拾他吃剩的零食,把一切的付出「正常化」,例如:男主外女主內。5.默默承受,陳靜被喝醉的柏青吐了整身,知道有女同事半夜傳訊給柏青,她選擇了不問,因為「捨不得」放棄那個懂自己的人。前三點是熱戀期範圍,如果已經演變到「正常化」前三點其實就不存在了,第五點是害怕失去給自己的持續傷害。
📖觀影微小感想
《怪胎》我看了五次,因為很想知道結局跟物品的含義,但結論是我還是保持著自己的看法就好。一比一的畫面跟強烈的色塊,突顯兩人在愛情上的完美主義,在相互對調立場中,可能選擇是一樣的,但又有些事是無法改變的,例如:拿不拿下口罩這件事,在我看來是能不能面對這樣的結局,跟忍受傷害的程度。
剛開始交往並沒有人想到要分開,改變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誰知道呢?人家說愛情是0.5+0.5,兩人該有一半的犧牲才完整,基本上《怪胎》的設定就是會導向壞結局,因為強迫症患者對改變就會難受無比,有一方變了就摧毀原本的關係,兩個人的感情不該建立在某種事物或特質上,我反而覺得那是一種枷鎖,愛情並不是要找到懂你的人,而是找一個願意接納你不完美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