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當媒體向政府卑躬屈膝,政府就會罔顧人民。
When the press bows down to the authorities,the authorities will mistreat the citizens.

 

一場大火之後-01.png

令人震驚的羅馬尼亞紀錄片《一場大火之後》重新檢視了2015年的一場大火,整個紀錄片絲毫沒有放鬆的時刻,這場悲劇席捲了整個國家並延燒至政府,導演Alexander Nanau的《一場大火之後》具有推動力、即時性,不斷爆發的緊迫感,眼看著掩蓋的惡行,一一的被他們掀開,看著他們的同時內心浮現,該怎麼辦?能怎麼解決?要怎麼回應?同時也期待著,正義是否能得到答案。

 

 

1850-EMBED-2021-1610062677-compressed.jpg

🎸悲劇的起源
悲劇始於2015年10月30日晚上,樂團Gravity正在布加勒斯特(羅馬尼亞首都)的集體俱樂部Colectiv進行表演,以小型煙火表演作為演唱的結尾,火花擊中了俱樂部的隔音材料後,整個俱樂部在幾秒鐘內就被吞噬了,這個恐怖的景象全被一支手機所錄下,畫面後是隨之而來的群眾恐慌、混亂不清的場面,因為俱樂部位於一家老工廠的地下室,並且沒有任何消防通道,逃生出口,當場被燒死的人數為27人,還有180人受傷送往醫院治療,火災發生的四個月後,37名燒傷患者在醫院死亡,不是因為燒傷,而是在醫院期間因細菌感染致死。

導演爭取到了倖存者Mihai Grecea的幫助,Mihai Grecea將Nanau介紹給其他受害者,其中包括Tedy Ursuleanu,燒傷嚴重以至於當她從昏迷中醒來時,自己的手臂、手指已被截肢。

 

政府官員用歐威爾式“新聞”中發表了聲明:“目前所有醫療需求都很完善。” 更是以此宣布讓公眾放心,沒有理由將患者轉移到其他國家,我們擁有比德國先進的醫療技術。因政府的謊言讓受傷者家屬放心交給醫院,卻換來親人的死亡,羅馬尼亞人上街抗議,如此的憤怒和堅決,導致整個政府崩壞,總理辭職後,成立了新政府,並賦予為期一年的授權以解開問題所在。但是,如果結構體系本身就腐敗,那該如何進行調查?

 

《一場大火之後》記錄了這棘手的過程,導演Nauna從頭到尾都參與其中。羅馬尼亞因大規模抗議活動而動盪,Nanau無縫瀏覽這些背景信息,從而形成政治利益相關連貫的畫面。

 

※歐威爾式:指現代專制政權藉由嚴厲執行政治宣傳、監視、故意提供虛假資料、否認事實和操縱過去的政策已控制社會。

 

 

1cFnzEIszCqTx2z3dQLQ-1920x1022.jpg

📷記者Tolontan
《體育日報》(Gazeta Sporturilor)主編Catalin Tolontan記者,是關鍵人物, Tolontan和他的團隊們報導了醫院的秘密,起初以為只是政府無能,但事實卻更加險惡,記者發現一家製藥公司提供給醫院的消毒液幾乎都被稀釋,以致消毒液沒有任何效用,這個發現是幾個月來的頭版新聞,因為體育日報的新聞團隊,不斷的追查跟線人爆料,並找學者專家檢驗,發現消毒劑被大量稀釋,意味著羅馬尼亞人在醫院無法擁有安全的治療,在這過程中Tolontan的報告也受到很大的抵制,反對他的節目主持人邀請Tolontan討論此案,並積極地對他說:“ 你寫有關醫療體系的訊息都令人恐懼。你的目的是什麼?” Tolontan面對這種刺激性的問題,冷靜地說:“我作為一名記者,沒有什麼目的,我們不能漠視政府的作為,因為掌權者會塑造我們的生活。”我記不住太多,但大概的意思是審視政府是媒體的責任。

被大量稀釋的消毒液是個開始,當關注點轉移到下一個議題時,《一場大火之後》的走向更令人震驚,並且事件不斷變化,從製藥公司到“認可的”實驗室再到黑道式“醫院管理者”整個體系都亂了調,全部的關係都是行賄,就連患者也參與其中。

 

《一場大火之後》講述的是自由和獨立的新聞界如何掌控責任,並揭穿虛偽的謊言跟虛假的行為,這也說明是體育日報領導這項調查,而不是主流新聞媒體。

 

Magnolia-11698MAG-Full-Image_GalleryBackground-en-US-1612439800587._RI_.jpg

✒️部長Voiculescu
整片最棒的官員非屬臨時衛福部部長,這名自負盈虧的男子叫Vlad Voiculescu,是前病患人權倡導者,不怕將真相視為真相,更是提倡停止欺騙,他為Nanau提供了不同的訪問權限,並且他還為羅馬尼亞的極權主義歷史提供了很少見的參考意見,並在可能的時機下進行改革重組,雖然政治的影響不可避免,還被核屬機構阻止,面對政治施壓的假認證,被市長打壓的醫療問題所逼迫,Voiculescu的安靜比其他政府官員所提出狡猾的官僚作風更可取,他們對國家的災難性醫療體系提出了批評。當Voiculescu發現這種腐敗至極且士氣低迷的政府,唯一能戰勝政府腐敗的是人民集體的聲音。 

 

《一場大火之後》在這些細節累積下,沒有提供任何令人欣慰的片段,也沒有激勵的結語,這部影片提醒人們,體系無法自行更改,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只有個體的責任,都是環環相扣的,因為有越多人受益,就會形成貪瀆的政府、腐敗的醫院、貪得無厭的公司⋯⋯等。

 

NwJyvpBbOt4AORr8BViUNenXpbISHO.jpg

📖觀影微小感想
《一場大火之後》是第一部讓我想寫影評的紀錄片,從事件開始到結尾每一刻都毫無冷場、令人嘆為觀止,導演通過Torontan然後到Voiculescu,獲得難以置信的訪問權,他們勇敢地發掘人們與整體社會的棘手問題,並從中看見解決過程。有些紀錄片結束時,想說明這個世界會更好,像是一種治療公式,《一場大火之後》不提供這樣的信心和溫馨感,取而代之的是,他勾勒出真實、影響力,告訴你這些事的引爆,不一定會讓世界變更好,甚至會變更糟一些。隨著事件發展,充滿痛苦的細節和深刻的正義感,頑固又憤怒的人(Torontan、Voiculescu),要向那條墮落腐敗的打碎,直到體系導向正軌。

看見Torontan對記者這份工作的敬業,即使生命會面臨私下的威脅,還是無畏的繼續追查下去,就算真相有多麼令人震驚(長蛆、收賄),還是醫院之間有多麼喪盡天良,Torontan的團隊都盡責的挖掘醜陋的真相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政治官員Voiculescu為了整個羅馬尼亞著想,在觀看的過程中,看他被政府冷漠對待,甚至想請移植局局長幫忙,也因對方顧及自局面子而被婉拒,他不能理解的是,明明是事實為什麼不承認,越是爭取公正,得到的答案越是讓自己失望。

《一場大火之後》的英文片名Collective,本身具有諷刺意味,是關於羅馬尼亞的第一任總統Ceausescu淪陷後倖存的威權主義的習慣,羅馬尼亞政府腐敗也許看起來難以理解,但是Nanau在政治和個人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。更重要的是,這是結構的集體連帶效應,不是只有個體的責任,集體問體是普遍性的要素,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,《一場大火之後》隨著觀看的時間越長,事件越來越恐懼、生氣也充滿啟發性。

arrow
arrow

    歐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